今年四十岁的张碧健,是安徽定远人。自参加工作以来,
他先后在省内外多个地方从事野外调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工作,一干就是十多个年头。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一路走来,他始终秉持“业精于勤”“术有专攻”的理念,长期耕耘在自己热爱的考古发掘一线,近年来又致力于宣州窑的保护、传承和宣传,为大力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理论上不懈追求
打牢坚实的知识功底
张碧健的专、本科都是在黄山学院就读,而且专业是物理教育和物理学,似乎与现在从事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考古学的热爱与推崇。大学本科毕业后,张碧健没有马上找班上、找事干,而是继续通过潜心攻读,考取了当时相对冷门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研究生,分别师从胡化凯教授和秦颖教授,两位教授以严谨治学、诲人不倦著称,本来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张碧健硬是学习了五年。“专业太难了,没有几把刷子根本考不过!”这期间,他系统学习了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学、文物保护学、文物修复等20多门考古学知识,参加过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会,先后承担两个重要专业课题,其中《除青铜器粉状锈研究》已结项完成,另一个《中国古代物理知识文献分布状况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未果,空留遗憾。这也让张碧健更加深刻认识到考古学的晦涩艰深,以及考古学人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般来说,取得了中科大硕士研究生硬邦邦的文凭后,总该“收心归位”、谋划工作前程了吧,而张碧健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深入拓展相关领域知识,他毅然决然报考了国家开放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两年半制函授学习,系统学习古建筑方面知识,做到“先埋头、后出头”。二十多年持续不断的学习充电,在他身上较好地体现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的真谛。
实践上不断探索
积淀厚实的专业技能
常言道,付出从来都不是白费的,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正是由于张碧健对考古学专业知识的勤学苦练、孜孜以求,为他日后从事考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013年至2020年,他每年都要参与1-2场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参加考古活动达10场,累计耗时达47个月,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历时比较长的有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物遗产保护中心(现更名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青岛基地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历时达22个月之久;参加淮南三元孤堆古墓葬和目前人气火爆的武王墩墓发掘前期准备工作,历时达6个月之久……
谈起这些亲身经历的往事,张碧健如数家珍,倍感兴奋和自豪,他明白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在近两年青岛基地从事文物保护工作期间,他主要从事水下考古工作,并获得PADI颁发的十一项潜水资质证书。2018年10月,作为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队员的张碧健,在对当年黄海海战遭遇日寇袭击沉没的“靖远舰”“致远舰”沉船里的文物进行打捞修复时,他负责做金属类文物保护,兼做瓷器、木质文物保护,参与“南海一号”漆木盘复制工作,并参加空化水射流文物清洗对比实验等。在对淮南三元孤堆古墓葬和武王墩墓发掘过程中,他负责勘标调查。
同时,张碧健还参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安徽省考古所联合在黄山市太平湖水下古城遗址发掘项目,从事后勤保障和应急救援工作,并学习掌握计算机制图技术。此外,他还参加安徽省“引江济淮”庐江双墩遗址田野考古发掘项目,负责多个探方发掘整理工作,用植物考古学中浮选法收集古代植物遗存,用PTK测定遗存位置,均取得了理想的考古效果。这期间,他和同事联合署名的专业论文《青铜器有害锈变温XRD及热分析》《水下石质文物原址保护空化射流清洗实验室研究》相继在业界权威的期刊《光谱实验室》和《中国文化遗产》发表。
履职上不断发声
为保护利用宣州窑鼓与呼
经过实践磨砺和辛勤打拼,在考古学领域颇具名气的张碧健,2020年7月通过宣州区政府人才引进,就职于区文旅局文物所,主要从事田野考古、文物保护工作。早在2013年7月,他的爱人、毕业于安徽大学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郭小敏也被引进到区文旅局工作。夫妻俩人都在一个单位,而且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这让昔日东奔西走、走南闯北张碧健那颗漂泊的心终于安顿了下来。此后,无论是G50高速宣广段改扩建考古调查,宣城、宣州、绩溪、广德四地省级开发区文物资源评估调查,还是宣绩高铁宣州段考古发掘、宣州窑考古试发掘项目,以及开展宣州境内古道遗存和文献资料调查、宣州区长江流域文物调查等工作,都留下了张碧健忙碌的身影,彰显出考古调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正是在长期野外考古调查过程中,张碧健接触到沉寂许久的宣州窑,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北宋《元丰九域志》、明代《宣城右集》《大明会典》《宁国府志》《景德镇陶歌》等历史典籍资料,他发现现存的宣州窑遗址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直至清中晚期,延宕千年、窑址众多的历史名窑。宣州古窑址群地跨古泉、养贤和狸桥,由邵村、山岗、小河口等古窑址群组成,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现保存较好的古窑址堆积达60余处,产品类型有碗、盏、盘、罐、壶、瓶等,釉色有青釉、酱釉、褐彩等,是长江下游烧制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生产规模最大、器物种类最丰富、窑址遗存最多、文化堆积层最厚的千年古窑。
联想到历史上宣州窑火热之场景与眼下沉寂无声尴尬之境地,作为区政协委员后来成为区政协文史专委会副主任的张碧健心里不是滋味。从2021年起,他每年的政协提案大多与宣州窑保护有关,其中2024年他经过深入调查撰写的《加强宣州窑研究保护利用的建议》提案,被宣州区政协评为优秀提案。区政协连续两年将“加强宣州窑的保护利用”作为区政协的重点提案领衔督办,并于2024年8月下旬组队前往凌家滩考察学习,现场召开了专题协商会。如今,在张碧健的不懈呼吁下,“加大宣州古窑址群考古发掘与研究、推进宣州窑申报‘国保’单位、建成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品牌”等建议或被研究论证、或被采纳实施。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区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区文旅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碧健撰写的宣州窑保护利用提案正转化落地。同时,与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汪嘉恒老师合作,开展宣州窑成分检测的实验,会加深对宣州窑深层次地认识。此外,“推动宣州窑遗址申报国家考古发掘项目”也被写入2025年区政府工作报告和“文旅发展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区政府还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为宣州窑发掘特别划拨了10万元经费。
宣州窑保护工作从大处着眼、细微处着手,身为安徽省考古队员的张碧健,在平时开展野外调查工作中注意收集有关宣州窑的遗存线索。在2023年开展长江流域文物资源普查过程中,他将宣州窑调查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新发现了一些古窑址堆积层,共发现古窑址6处8个点位。通过及时补充增加窑址数量,更加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和保存状态,为日后宣州窑升级保护单位级别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强有力支撑。
古人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张碧健坚信,经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一定会推动宣州窑成功申报“国保”单位、建成遗址公园、实现文旅融合、形成品牌影响力,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目标!(宣州区文联,汪传明)
Copyright © 2025 powered by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城市委员会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1800号-1
地址:宣城市叠嶂中路31号 电话:0563-3019537 邮编:242000 xcsmgbjb@126.com